37 岁的马龙依旧能上演飞身救球的热血瞬间,35 岁的许昕面对王楚钦的挑战,不放弃。澳门银河综艺馆的灯光下,每一滴汗水都在诉说:传奇从未老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
十五运会乒乓球项目落幕之夜,北京队以 3:1 力克上海队夺得男团冠军,赛场再无 " 龙蟒 " 并肩冲锋的身影,但这对昔日国乒领军人,已将接力棒稳稳交给后辈。当胜负尘埃落定,两个并肩征战近 20 年的老兵,用一个跨越输赢的拥抱,完成了最动人的告别。
" 人民艺术家 " 的释然
" 虽然我一直说自己年龄大,但是旁边还有比我更大的马龙。除了马龙,应该没有人在这个年纪比我强了,我觉得这个还是要有自信的。当然,没有马龙强,这说出去不丢人。" 赛后发布会上,面对新民晚报记者的提问,许昕的幽默发言瞬间活跃了气氛,身旁的樊振东、马龙与王楚钦无不忍俊不禁。

这位素有 " 人民艺术家 " 之称的上海老将,纵然满身伤痕,眼神依旧坚定。从双打赛场与周恺搭档憾负马龙 / 黄友政,到单打对决中不敌王楚钦,两场失利的比分背后,是他倾尽所有的毅力与始终未改的赤子之心。
还记得 2017 年天津全运会,许昕作为队伍的中坚力量,和上海队队友登顶,那是上海男乒时隔 52 年重返冠军领奖台。全运会生涯早已无憾的他,却依旧选择再战两届全运会,只为了上海男乒的 " 传帮带 " 传统。
许昕和马龙一样,都身为人父,需要兼顾新的工作岗位与乒乓球事业。对此,许昕坦言,平衡之路不易:" 对家庭和同事有所亏欠,全运会落幕,我该回归家庭、投入工作,好好弥补这份亏欠。" 在每一个角色里做好当下,这便是老将的责任与担当。
20 年终圆梦
2005 年,马龙第一次踏上全运会赛场;20 年后,他第六次征战全运,终于将职业生涯最后一块拼图——将男团冠军收入囊中。前五届赛事收获 4 金 3 银 4 铜的他,曾不敢想象自己能在 37 岁时仍坚守赛场。这一夜,他独得两分,先是与黄友政搭档拿下关键双打,再与周恺顽强鏖战到最后,为北京队时隔 32 年重夺男团金牌立下汗马功劳。

" 每一块金牌对运动员来说都非常重要。当你真正投入比赛时,不会刻意区分这是全运会、奥运会还是省运会,最重要的是在场上拼搏的那份努力,这才是最值得回忆的。" 马龙赛后的话语道出竞技体育的真谛," 我相信观众最欣赏的也是运动员在场上拼搏的精神,而不仅是领奖台上短暂的几分钟,这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王楚钦锁定胜局的瞬间,镜头却聚焦于刚刚失利的许昕。他逐一拥抱北京队队员,最终停在马龙面前。两人紧紧相拥,马龙轻拍许昕的背脊,许昕将头轻轻靠在他肩头,全场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这不是胜利者与失败者的致意,而是两位前国乒领军人在互道珍重。他们曾是队友亦是对手,在他们的最后一届全运会上,没有豪言壮语,唯有一个重逾千金的拥抱。
" 希望我们能一起好好成长,一起慢慢变老。" 马龙对观众的寄语,亦是他与许昕共同的心愿。这个不属于奖牌榜的拥抱,承载着中国乒乓人的坚守与传承。

随着 " 龙蟒 " 逐渐将重心转向幕后,樊振东与王楚钦已然扛起国乒中坚大旗。正如王楚钦赛后所言:" 我自己还是很想和东哥交手,再去打一场,他确实非常强大。希望自己未来能为团队承担一份责任。" 这份对强者的敬畏、对团队的担当,恰是国乒数十年薪火相传的精神底色,让 " 乒乓传奇 " 的故事得以继续书写。
撰文: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陶邢莹
图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