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产业链砸下4000亿扩产,会引发下一轮产能过剩吗?

频道:体育 日期: 浏览:1

界面新闻记者 | 高菁

“目前公司产能饱和,正加速产能扩张力度。”

10月底,宁德时代(300750.SZ)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的一句话,道出了当前锂电池企业的普遍状态。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除宁德时代外,已有包括中创新航(03931.HK)、国轩高科(002074.SZ)、亿纬锂能(300014.SZ)在内的多家头部锂电池企业,明确披露了扩产计划,扩产产能超500 GWh,涉及资金超1700亿元。

制图:高菁

与锂电池产能扩张一同到来的,还有接二连三的锂电材料、设备大单。

本月,“电解液一哥”天赐材料(002709.SZ)分别与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签订电解液订单,总量近160万吨。在此之前,天赐材料已在今年7月和9月,与楚能新能源、瑞浦兰钧签订电解液供应协议,这两家企业将采购合计135万吨电解液。

锂电铜箔龙头嘉元科技(688388.SH)11月披露,与宁德时代达成框架协议,计划向其供应62.6万吨负极集流体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先惠技术(688155.SH)也于同月披露,收到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各类合同及定点通知单金额合计约7.96亿元。

负极材料龙头杉杉股份(600884.SH)向界面新闻表示,公司当前订单饱满,各工厂均为满负荷生产为应对需求热潮,甚至已提前锁定了部分委外资源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今年1-8月,中国锂电产业链新签约、开工扩产项目达183个,总投资额约4000亿元。

这些大单和扩产项目,直接带动了锂电材料的涨价潮。

以锂电产业链价格的风向标碳酸锂为例。11月以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持续上涨。11月19日、20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两度突破10万元/吨,创近一年多以来新高。

11月20日,广期所发布通知,上调碳酸锂期货部分合约交易手续费,并收紧交易限额。据“券商中国”,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举措旨在引导市场理性交易、防范品种短期过度波动,同时提升市场运行的稳健性。

受此影响,11月21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封跌停板,跌幅9%,报收于9.1万元/吨。

现货方面,上海钢联最新数据显示,11月21日,MMLC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9.36万元/吨,虽较前一工作日下跌5.82%,但仍较年内最低点涨近六成。

在“订单潮”和“涨价潮”的双重作用下,今年三季度,锂电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业绩,大多出现了同比或环比的好转。整体看,电芯环节净利更高。

制图:高菁

“我们现在的产能完全不够用,交付压力很大。”在近期举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一头部锂电铜箔企业负责人向界面新闻如此表示。

该负责人称,由于下游锂电池爆单,今年四季度开始,国内锂电铜箔供应逐渐趋于紧张,“我们公司现在也在扩产中了。”

截至目前,在锂电材料领域,富临精工(300432.SZ)、璞泰来(603659.SH)、尚太科技(001301.SZ)等各环节企业也纷纷启动扩产。

产能集体狂奔的背后,是下游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鑫椤资讯高级分析师张金惠向界面新闻表示,在其看来,锂电行业眼下这波需求热由动力和储能电池需求共同驱动,“整体产业链超预期,全球储能订单排满,国内商用车电动化快速爬升。”

商用车单车带电量往往高于乘用车,对动力电池需求的拉动效应极为显著。当前,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商用车新能源化持续加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64.9万辆,同比增长60.2%,增速远超新能源乘用车。

新能源商用车出口量也迎来了大幅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出口6.4万辆,同比增长1.5倍。

此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退坡引发的“末班车”效应,部分购车需求提前至今年四季度,使得上游动力电池需求集中性释放。

工信部数据显示,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01.5万辆和129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1%和32.7%。

储能电池方面,今年年中以来,受全球政策波动、新型应用场景快速发展、技术迭代等因素影响,储能电池需求旺盛,业内甚至一度出现“缺芯潮”现象。

有头部锂电池厂商向界面新闻表示,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谁拥有更多的产能,谁就能吃下更多的订单,“现阶段进行产能扩张,更多是为了抢订单,稳住市场份额。”

这场由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扩产潮”,无异于一次对下游需求持续性的集体押注。

本轮需求高峰褪去,当前大规模的产能布局,是否会引发下一轮的“产能过剩”?

在采访的过程中,多家头部锂电企业均向界面新闻表示,长期看好储能市场需求。谈及当前高需求能够持续至什么时间点,有的公司表示,至少能到明年年中;有的则表示,变数较多,不好预测。

部分投资机构明确提出了对锂电需求走势的看好。

中信建投的研报预测,2026年锂电池总需求有望超过2700 GWh,同比增速超过30%,其中储能电池需求超过900 GWh。

东吴证券则提出,全球2025年动储需求预计1877 GWh,同比增长35%,同时2026年预计动储需求达2309 GWh,同比增长23%,此后依靠海外电动化提速和储能持续高增,预计仍可维持15%-20%复合增长。

也有头部储能公司业务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表示,储能市场为周期性市场,当前集中释放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会出现下滑,公司在产能投入时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杉杉股份也指出,当前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均在积极扩产,在其来看,扩产需要做好充分评估和提前规划,做好头部客户的深度绑定,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这轮扩产潮中,并不是所有锂电企业都迎来了大量的订单。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此前向界面新闻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与头部企业高位运行的产线形成对比的是,二、三线储能电池企业当前冷热不均,整体产能利用率维持在30%-60%之间,个别企业因技术与订单不足而跌破30%。

高工锂电也在分析上半年电池企业业绩情况时指出,行业马太效应正进一步加剧,企业分化态势愈发明显。

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的产能利用率近九成,储能产线接近满产状态。而第二梯队的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仅为60%-70%,部分企业甚至低于50%。

瑞浦兰钧(00666.HK)向界面新闻表示,据其感受,客户在选择电芯时,往往会综合考虑,优先选择品牌、质量都有保障的头部企业。

头部的电芯厂商往往又与头部锂电材料厂商绑定。

这就导致了当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行业现象,即有的企业订单排满、产能紧缺,有的企业没有订单、开不了工。

“技术优势叠加规模效应,使得二三线厂商在动力赛道已难以突破头部企业的供应链壁垒,即便在快速增长的储能赛道,头部企业也通过绑定大型储能集成商抢占市场份额,二三线厂商逐渐被挤压至轻型动力、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生存空间不断收窄。”高工锂电称。

正因如此,当前这波“扩产潮”的参与者主要为行业头部企业。卓创资讯富宝锂电分析师董云帆向界面新闻表示,对于头部企业而言,扩张可以降低边际成本。

“今年以来落后产能基本已经出清完毕,预计1-2年内新加入的企业也会相对谨慎。未来内卷式竞争的格局或许不再会重现,头部企业面对下游需求可以收放自如,一旦产能过剩也能及时调整。”董云帆称。

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当前锂电池产业处于健康发展过程中,“不是过剩,也不是供不应求,而是需要优质产能。产品、产线、研发能力能不能跟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在代德明看来,锂电池行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