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部委|自残威胁等均构成家暴中的精神暴力 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0.4%

频道:体育 日期: 浏览:1

最高法:自残威胁等均构成家庭暴力中的精神暴力

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5年中国反家暴8件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曾引发广泛关注的北京大学女生包丽(化名)被虐待自杀案。此次发布的案例针对当前涉家暴案件的实际情况,着重展现人民法院在法律适用、证据认定及处置措施等方面的思路。最高法指出,家庭暴力不是家庭纠纷,精神暴力也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无论家内家外,施暴就是违法,不因为加上“家庭”两字,就摒除在法律约束之外。同时,不仅殴打等身体暴力属于家庭暴力,持续采取凌辱、贬损人格等手段,自残威胁等均构成家庭暴力中的精神暴力。

国家医保局归集医保影像云索引数据已达1.7亿条

据人民日报11月21日报道,11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一名医生轻点鼠标,电脑上立刻显示出患者在福建三明拍摄的医学影像资料。这标志着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正式启动,今后,将有越来越多患者在异地就医时可享受这一便捷服务。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推动影像“上云”,即各个医疗机构将影像数据上传到云端,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与共享。同时,推动形成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一张网”,实现患者可阅、同行可查、医保可核,为有效解决广大患者重复检查费时、费力、费钱的痛点问题奠定基础。截至11月20日,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等2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完成医保影像云软件部署,具备影像云索引数据上传能力和省级平台端影像数据跨省调阅能力,向国家医保局归集的医保影像云索引数据达1.7亿条。

加强商标使用管理,重点关注七类违法违规行为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11月2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通知,加强商标使用管理,明确重点关注的七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规制通过商标实施虚假描述等欺骗误导公众。重点关注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使用带有欺骗性等禁用的未注册商标。重点关注使用含“专供”“特供”“极品”“国”等内容的未注册商标,导致公众对商品的供应渠道或者品质产生误认的行为;使用含“富硒”“有机”“零添加”“100%”等内容的未注册商标,且所标示商品的实际属性与该内容不符,导致公众对商品的主要原料、成分等特点产生误认的行为;使用含地名、年份或者“手工”“手打”等内容的未注册商标,导致公众对商品的产地、生产时间、生产工艺等特点产生误认的行为。

外交部:日方应切实把对华承诺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11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高市早苗21日表示,日方对同中方发展战略互惠关系的想法没有改变。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毛宁表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发表涉台错误言论,暗示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和谴责,中方对此坚决反对。日方如果真心想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就应该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所作的政治承诺,立即收回错误言论,切实把对华承诺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还表示,如果日本想重走军国主义老路,背弃和平发展承诺,破坏战后国际秩序,中国人民不会答应,国际社会不会允许,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8572亿千瓦时同比增10.4%

据国家能源局网站消息,11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85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第二产业用电量56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用电量16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1%,其中,充换电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增长较快;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9%。

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10个重点项目公布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11月21日消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2025年度重点项目的通知》。《通知》称,为深入贯彻《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30年)》要求,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组织开展了2025年度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项目遴选工作,经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半导体芯片封装电路关键结构尺寸测量与计量标准化能力建设”等10个项目为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2025年度重点项目,现予以公布。两部门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制定详细的项目推进计划,细化时间节点和阶段性目标,确保项目有序实施。

卫健委:警惕利用AI编造发布涉医领域同质化文案

国家卫健委11月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国家卫健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创新预防、诊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全链条的连续智能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但是,在健康科普等领域也出现了滥用人工智能的情形,例如,利用AI“换脸”假冒医生带货牟利,编造、传播不实的健康信息等,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国家卫健委提醒:第一,鼓励各地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智能健康知识推送和普及服务”以及“定制化的健康信息”,但相关工作必须坚持“安全、可靠、可控”的原则。第二,根据有关规定,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医疗科普信息“需严格标注信息来源或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第三,“利用AI编造发布涉医领域的同质化文案、编造健康故事售卖商品或药品、假冒医生身份开展科普”等行为均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大家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账号所在的平台或者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官方网站“健康科普辟谣平台”进行举报。